28 Feb 2007

氯乙醇(Ethylene Chlorohydrin)—葡萄催芽劑的急性中毒

Submitted by super

氯乙醇(Ethylene Chlorohydrin)—葡萄催芽劑的急性中毒

柳居豐醫師

個案

某日上午,本中心接到彰化縣一位急診醫師的電話諮詢;有一位56歲女性在早上九點鐘時喝下一碗農藥,但是瓶子上並無任何成份標示,詳細詢問之下,才確定是葡萄催芽劑—氯乙醇。病人起初並無明顯的症狀,但本中心提供可能的毒性資料後,病人隨即出現休克及昏迷,雖馬上轉至大醫院急救,但最後仍因急救無效而宣告死亡,從喝下農藥到死亡,時間不到三個小時。

回顧

本中心自民國75年成立以來,所有因氯乙醇中毒而來電諮詢的個案,總計有十六件,其中有兩位資料並不完整無法追蹤;剩餘十四個個案中,有四位是自殺,八位是誤喝,二位是工作上的皮膚接觸或吸入;年齡分布從2歲到70歲。這十四個個案當中,有六人在24小時內即死亡(最短三個小時),其喝的量最少的是一口,最多則是一碗。其餘的八人,喝的量不是很多(小於一口)或是僅有少量的皮膚接觸或吸入,因此在治療後都完全恢復。但雖是如此,這八人或多或少都有腎功能或肝功能的影響,甚至產生急性腎衰竭。

作用

氯乙醇(Ethylene Chlorohydrin)同義名有2-Chloro-Ethanol, Glycol Chlorohydrin, Chloroethylowy, β-Chloroethyl Alchohol及葡萄催芽劑No.1等,是由Chlorohydrin與Ethylene混合於水形成,也是Ethylene Oxide蒸發後的副產品。在工業上可作為溶劑、潤滑劑等,在農業上可作為馬鈴薯及葡萄的催芽劑,但是毒性大、易引起中毒,不是合法使用的農藥產品。市面上的包裝為透明無色水液500c.c.裝,使用者多將其分裝於小瓶罐內,並加入紅色色素以作為劇毒的標示。

毒性

Clayton於1982年報告,延髓呼吸中樞衰竭是造成急性中毒主要的死亡原因,心臟毒性與神經肌肉致毒症狀可能同時發生。其代謝產物Chloracetaldehyde在人體內會抑制TCA cycle (Tricarboxylic Acid Cycle) 的功能,被認為是主要的致毒作用機轉。此外,氯乙醇(Ethylene Chlorohydrin)可經由口服、吸入及皮膚接觸而致毒,口服最小致死劑量,曾有報告成人口服20ml(345mg/Kg)後,在第三天死亡,另外有一位兩歲大的小孩僅服1-2ml後死亡。

臨床症狀

氯乙醇對於人及實驗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、心臟血管系統、肝臟、腎臟、腸胃道、皮膚及眼睛造成影響,急性暴露時可能引起呼吸抑制及死亡而無任何的器官病變發現。氯乙醇在皮膚的吸收相當好,甚至可穿透一般橡膠手套及衣服而致毒。

五官:氯乙醇對於眼睛、鼻腔及咽喉黏膜有很強的刺激性,嚴重時可造成視覺喪失。
心臟血管系統:會造成心跳速率的改變、血壓下降及心因性休克等。
呼吸系統:可引起呼吸系統的衰竭,臨床上可能出現肺水腫、肺塌陷或是肺組織滲液等。
神經學方面:病人可能表現不合作、眩暈、意識不清、感覺異常、手部的強直性痙攣、抽搐、腦水腫、頭痛、手麻感、反射消失、無力等等。
腸胃道症狀:會有噁心、嘔吐、胃部或上腹疼痛等現象發生。
肝臟:會消耗肝內Glutathione,也可能會使一些藥物的代謝酵素不活化,肝臟出血、細胞破壞及壞死等。
腎臟:可以引起血尿、輕微蛋白尿、多尿等症狀,也可能造成腎小管腫脹、腎臟變性而使得尿素氮及電解質的排泄功能異常,甚至造成出血。
皮膚:氯乙醇對於皮膚及黏膜具有刺激性,但是皮膚致毒並不一定會引起刺激性,曾有報告慢性皮膚接觸造成死亡。
治療

基本上,首先應注意病人的生命現象是否穩定?確定呼吸是否無礙?必要時給予人工輔助呼吸,再注意循環血液量是否足夠?此種支持療法應列為第一優先。在我們收集到的六個死亡個案中,許多雖然一開始並無任何的症狀,但隨即發生低血壓、休克、無呼吸等生命垂危的現象,有的在急救無效後死亡,而其他的也是活不過二十四小時。因此,生命現象的維持實屬第一要務。其它像是洗胃,應於口服後最短時間內進行。

氯乙醇中毒並無特殊的解毒劑可供解毒,也無法從尿液或者血液中來監測它的濃度。主要應針對ABG、Chest X-ray、肺功能、血壓及循環血量方面做監測,另外也必須注意肝、腎功能的變化。

另一方面,曾有報告使用乙醇可以使中毒程度降低,可能是乙醇與氯乙醇在去氫化的時候競爭,使得有毒的Chloracetaldehyde產生減少,而減低毒性。不過這僅是動物性的實驗報告,在人類方面尚未被認同。但是在我們追蹤的個案中,曾有一位接受過這種治療而存活的,其間亦曾發生低血壓、急性腎衰竭、呼吸抑制、昏迷等現象;因此,用乙醇治療氯乙醇中毒的方法,仍值得我們繼續深入去探討。

[上一頁] [毒物綜合篇] [下一頁]